府皆相近。
胃近于脾,胆近于肝,膀胱近于肾。
而心、肺独去大肠、小肠远者。
心、肺在鬲上,大肠、小肠在下,皆以远而不相近。
鬲者。何也?
或近或远如何。
经言心荣肺卫,通行阳气,故居在上。
上部法天,天为阳,心肺在鬲上。心主血,血为荣,肺主气,气为卫。阳浮于上,心肺通行阳气,故在上。
大肠、小肠传阴气而下,故居在下。
下部法地,为阴,大肠、小肠皆在鬲下,传导送下阴气,故居于下部。
所以相去而远也。
心、肺以通阳气,大肠、小肠以通阴气,所以相去而远也。
又诸府者,皆阳也,清今之处。
六府皆为阳,阳为气,手足三阳为行气之府,阳最清冷,故言清冷之处。
今大肠、小肠、胃与膀胱,皆受不争,其意何也?
大肠传送水谷之不冷,小肠受盛水谷之不冷,胃容纳水谷之不冷,膀胱贮藏津液之不冷,独胆为清冷,其意如何。
然:诸府者,谓是非也。
谓是非者,言诸府各别有所传,此为是也。小肠为府,此为非也。何为如此,然小肠虽配心为表,其治则别,其气则通,其气虽通,其所主又异,所以虽日心气,而无心别位,故日非也。
经言小肠者,受盛之府也。
承奉胃司,受盛糟粕,受已复化,传入大肠。
大肠者,传写行道之府也。
大肠能传写不洁之物,以为流行之道路。
胆者,清争之府也。
胆在肝之短叶闲,肝气通于目,目和则知白黑,胆为肝之府,最喜清冷。
胃者,水谷之府也。
胃为仓库之官,又为肺主,水谷皆聚焉。
膀胱者,津液之府也。
津液发泄,汗出胜理,是为津;液之渗于空窍,留而不行,是为液。膀胱,津液居焉。
一府犹无两名,故知非也。
每二#2府止有一名,何有两名,言两名者非。
小肠者,心之府。
小肠乃心藏之府。
大肠者,肺之府。
大肠乃肺藏之府。
胃者,脾之府。
胃乃脾藏之府。
胆者,肝之府。
胆乃肝藏之府。
膀胱者,肾之府。
膀胱乃肾藏之府。
小肠谓赤肠。
心色赤,故小肠为赤肠以象之。
大肠谓白肠。
肺色白,故大肠为白肠。
胆者谓青肠。
肝色青,故脍为青肠。
胃者谓黄肠。
脾色黄,故胃为黄肠。
膀胱者谓黑肠,下焦所治也。
肾色黑,故膀胱为黑肠,居于下焦。
三十六难曰:
藏各有一耳。
肝、脾、肺、心各有一枚。
肾独有两者,何也?
肾有两枚是如何。
然:肾两者,非皆肾也。
肾有两枚,非皆是肾。一枚是肾,一枚命门。
其左者为肾,右者为命门。
以男子言之,左是肾,右是命门。
命门者。
为人生命之门,又右尺为相火,行君火之命令。
诸神精之所舍。
命门有穴,在背十四椎节中。又有志室二穴,在十四椎节下,两傍各三寸。有神守于命门,不令邪入志室。舍,宅也,神精居之。
原气之所击也。
原者元也。元气起于子,子者坎之方位,坎者即父母之元气,干为天为父,坤为地为母。今坎之初六、六三,乃坤之初六、六三也。坎之九二,乃干之九二也。谓干坤交于六三、九二而成坎卦,所以原气寄系于肾。
故男子以藏精。
五藏六府,精气淫溢而掺灌于肾,肾藏受而藏之,五藏各有精,随用而灌于肾,肾为都会,关司之所,身之精藏焉。
女子以击胞,故知肾有一也。
三十七难曰:
五藏之气,于何发起?
五藏之气起于何处。
通于何许?
又通于何处。
可晓以不?
可晓此理否。
然:五藏者,当上关于九窍#3也。
耳、目、口、鼻、前阴、后阴为九窍,阳窍七,阴窍二,五藏关焉。
故肺气通于鼻。
鼻者,肺之窍,肺精气通焉。
鼻和则知香臭矣。
五藏入鼻,藏于心肺,心肺有病,鼻为之不利。肺和则鼻和,鼻和则知香臭。
肝气通于目。
目者,肝之窍,肝精气通焉。
目和则知白黑矣。
精明者,所以视万物,别白邺,审短长。以长为短,以白为黑,则精衰矣。今肝之精气通于目,目和则知白黑。
脾气通于口。
口者,脾之窍,肝#4之精气通焉。
口和则知谷味矣。
人莫不饮食也,鲜能知味,脾胃乃水谷之海,脾胃和则口和,则知谷滋味。
心气通于舌。
舌者,心之窍,心精气通焉。
舌和则知五味矣。
辛、甘、酸、苦、咸为五味,心和则舌和,舌和则能知五味。
肾气通于耳。
耳者,肾之窍,肾精气通焉。
耳和则知五音矣。
官、商、角、征、羽为五音,肾和则耳和,耳和则能知五音。
五藏不和,则九窍不通。
五藏不和者,邪气不得外泄,故九窍壅塞不通。
六府不和,则留结为瘫。
六府,阳气也,阳气不得内通,故停留结聚,以为瘫疽。
邪在六府,则阳脉不和。
六府属阳,肌肉上为阳脉,邪气游于六府,则肌肉上之脉不和。
阳脉不和,则气留之。
阳为气,主外,肌肉上脉不和,则邪气停留于皮肤而不散。
气留之,则阳脉盛矣。
邪气停留,则阳脉偏盛。
邪在五藏,则阴脉不和。
五藏属阴,肌肉下为阴脉,邪气在于五藏,则肌肉下脉不和。
阴脉不和,则血留之。
阴为血,主内,肌肉下脉不和,则血邪停留于肉理。
血留之,则阴脉盛矣。
血邪一留,则阴脉偏盛。
阴气太盛,则阳气不得荣也,故日隔#5。
隔,拒也。内格则外脉不得入,所以偏阴独盛,则阳气不得荣,名日隔拒。
阳气太盛,则阴气不得荣也,故曰关。
关,闭也。外关则内脉不得出,所以偏阳独盛,则阴气不得荣也,名日关。
阴阳俱盛,不得相荣也,故日关隔#6。
内外不相济,是为关隔。人之所有者,气血也。气为阳,血为阴,或俱盛,或俱虚,或更盛,或更虚,皆为病也。
经言气独行于五藏,不荣于六府者,何也?
问气独运行于五藏,而不行于六府如何。
然:气之所行也,如水之流,不得息也。
答气之流行,有如水焉,
不舍昼夜,曾无止息。
故阴脉荣于五藏。
五藏属阴,故阴豚居于五藏。
阳脉荣于六府。
六府属阳,故阳咏居于六府。
如环之无端,莫知其纪。
气血如环之循还,莫知其纪极。
终而复始。
一日一夜,气血终于肝,明日艮时复始于肺。
其不复溢。
诸阴不足,阳入乘之,为复。又入尺为复。诸阳不足,阴出乘之,为溢。又上鱼为溢。今阴阳各安其常,无复溢之患。
人气内温于藏府。
阴阳之气既不复溢,则人之气,内能使藏府温和。
外溢#7于胜理。
胜理者,毛孔及文理也,外能使胜理濡润滑澴。
藏府度数第六十首
三十八难曰:
藏唯有五,府独有六,何也?
一藏配以一府,藏虽有五藏,府却有六府如何。
然:所以府有六者,谓三焦也。
所啄府独有六者,三焦亦是一府。
有原气之别焉。
原气见前篇。三焦合气于肾,肾为元气之正,三焦为元气之别。
主持诸气。
擅中为气海,处上焦。又气海穴在脐下二寸,处下焦。主维持一身之气。
有名而无形。
三焦止是筋膜,寄附于胃上中下口,有三焦之名,无三焦之正形。
其经属手少阳。
其经脉属手少阳经。
此外府也。
三焦无内府,惟有经脉,名手少阳,故云外府也。
故言府有六焉。
惟因三焦亦是一府,所以言有六府。
三十九难日:
经言府有五。
胆、胃、大肠、小肠、膀胱。
藏有六者,何也?
肝、心、脾、肺、肾、命门如何。
然:六府者,正.有五府也。
添三焦为六府,其实则正五府。
然:五藏亦有六藏者,谓肾有两藏也。
五藏有六藏者,肾藏外有命门,奏成六藏。
其左为肾,右为命门。命门者,谓精神之所舍也,男子以藏精,女子以系胞。
详见于三十六难篇。
其气与肾通。
命门之气,与肾气相通。
故言藏有六也。
外有命门,所以言有六藏也。
府有五者,何也?
何藏既有六,何绿府有五。
然:五藏各一府。
一藏配以一府,五藏共五府。
三焦亦是一府,然不属于五藏。
三焦亦属一府,止配心包络为藏,却不与五藏相关。
故言府有五焉。
惟三焦非正府,所以言有五府。
四十难曰:
经言肝主色。
肝,木也。木之华萼,敷布五色。
心主臭。
心,火也。火之化物,五臭出焉。人五臭,心独主之。
脾主味。
脾主甘,甘受味,故主味。
肺主声。
肺,金也。金方之有声,故五音皆出于肺。
肾主液。
五液皆出于水,肾主水,故主液。
鼻者,肺之候,而反知香臭。
肺主声,鼻属肺,不能听声音,而反知香臭。
耳者,肾之候,而反闻声。
肾主液,耳属肾,不为津液,而反能闻声。
其意何也?
鼻耳如何。
然:肺者,西方金也。
肺属西方庚辛金。
金生于巳。
金长生在巳。
巳者,南方火也。
南方巳午未,巳正南方火。
火者心。
南方火在藏为心。
心主臭。
心所主,在五臭。
故令鼻知香臭。
鼻属肺,肺金生于心火之位,故能别心火所主之臭。
肾者,北方水也。
肾属北方壬癸水。
水生于申。
水长生在申。
申者,西方金。
西方申酉戌,申正金临官之地。
金者肺。
西方金,在藏为肺。
肺主声。
肺所主在声。
故令耳闻声。
耳属肾,肾水生于肺金之位,故令耳能闻声。
四十一难曰:
肝独有两叶,以何应也?
肝独有两叶,而所应何在。
然:肝者,束方木也。
肝属束方甲乙木。
木者,春也。
春乃木发生之时。
万物始生,其尚幼小。
根黄牙甲萌动之始,其尚幼小而未入。
意无所亲。
万物初生,挺然独立,无可亲近。
去太阴尚近。
十二经相注,足厥阴远#9复注手太阴,故去太阴尚近。
离太阳不远。
足厥阴少阳木,生手太阳少阴火,故离太阳不远。
犹有两心。
注于太阴,有畏金之心,而生乎太阳,有生火之心。
故有两叶。
因有两心,故有两叶。
亦应木叶也。
肝叶水应木叶。
四十二难曰:
人肠胃长短,受水谷多少,各几何?
人肠胃长短数,受水谷多少数,各许几多。
然:胃大一尺五寸。
胃,围也,围受水谷也。大计一尺五寸。
径五寸。
径计五寸。
长二尺六寸。
长计二尺六寸。
横屈受水谷三斗五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