戊午:盗伤宰相李石于亲仁里。杨嗣复、李珏为相。易定军乱。皇太子有罪,卒于少阳院。
己未:崔郸为相。册陈王成美为皇太子,监国。
庚申:帝有疾。中尉仇士良、鱼志弘册颖王瀍为皇太子#41,废皇太子成美复为陈王。帝崩,皇太子瀍立,是谓昭肃皇帝。杨嗣复行冢宰,杀陈王成美、安王溶于邸。二中尉封国公。崔郸、崔珙、陈夷行为相。葬文宗于章陵#42。杨嗣复、李珏罢相,李德裕复相。
辛酉:改元会昌。用李绅为相,贬相杨嗣复、李珏为州司马。幽州军乱。
壬戌:李德裕专政。
癸亥:刘积以泽、潞叛。
经世之午二千二百六十三
甲子:唐昭肃皇帝叫年。太原军乱,邢、洛、磁三州叛,泽、潞二州平。杜琮、崔铉为相,贬相崔珙为州司马。
乙丑:罢崔铉、杜琮相,李回、崔元式、郑肃为相。大除象教。
丙寅:帝饵金石有疾,命光王怡为皇太叔。驯帝崩,太叔怡立,是谓献文皇帝。用白敏中、卢商、韦琮相。葬武宗于端陵。
丁卯:改元大中。贬相李德裕潮州司马。
戊辰:周墀、马植、崔龟从为相。
己巳:丁丑:罢周墀、马植相,再贬李德裕崖州司户,崔铉、魏扶为相。幽州军乱。
庚午:魏扶罢相,令狐绹为相。
辛未:魏谟为相。
壬申:裴休为相。
癸酉:郑朗为相。
甲戌
乙亥
丙子
丁丑:魏谟出尹成都。崔慎由、萧邺为相。
戊寅:刘瑑、夏侯孜为相。宣、洪寇乱。
己卯:蒋伸为相#43。册郓王温为皇太子。帝崩,皇太子温践位,是谓恭惠皇帝。令狐绹行冢宰。
庚辰:葬宣宗于贞陵。令狐绹出尹河中,杜审权、杜悰为相。改元咸通。宣、洪寇乱。
辛巳:相萧邺出尹太原,蒋伸罢相。林邑蛮入寇。
壬午:徐州军乱。林邑蛮陷交阯及安南都护。
癸未:杨收、曹确、高璩为相。蛮陷安南州。
甲申:杜审权出刺润州,萧寘为相。蛮寇邕管。
乙酉:徐商为相。高骈平林邑蛮,复安南都护。
丙戌:夏侯孜出尹成都,路巖为相。
丁亥:杨收观察浙西,于琮为相。
戊子:湘潭戍军乱,立庞勋为帅归,陷徐、宿、涤、和、濠五州。贬杨收端州司马,移驩州,赐死。
己丑:蒋伸罢相,刘瞻为相,徐商出尹江陵。命十八将伐徐,以康成训为军师,徐寇平。蛮复寇东西二川。
庚寅:相曹确病免,韦保衡为相。大黜官吏。王铎为相。
辛卯:相路巖出尹成都。
壬辰:刘邺出刺幽州,于琮出刺襄州,赵隐为相。大行黜陟,命沙陀李国昌移镇云中,国昌以大同阻命。
癸巳:征李国昌、萧倣为相。册普王俨为皇太子。韦保衡行冢宰。帝崩,皇太子俨践位,是谓恭定皇帝。两军中尉居中用事。黜冢宰韦保衡,仍赐死。复前贬官吏。
经世之未二千二百六十四
甲午:唐恭定皇帝元年。葬懿宗于简陵。崔彦昭、郑畋、卢携为相。改元干符。蛮寇两川。
乙未:浙西及曹濮寇乱。王铎复相。
丙申:相萧倣病免。浙西寇平。曹濮、王仙芝陷江淮南北十五州,至江南乞符节于朝,不听。李蔚为相。
丁酉:冤句寇黄巢陷沂、郓,南会王仙芝。将尚让于蔡之查牙山破随及江陵#44。沙陀李国昌寇朔州。
戊戌:江陵寇平。黄巢扰淮北、淮南及江南、广南。李国昌陷奇岚。昭义军乱。郑从谠为相。李蔚出守东都。
己亥:黄巢据岭表,乞符节于朝,不听。罢卢携、郑畋相。以崔沆、豆卢瑑为相。卢携复相。
庚子:改元广明。郑从谠出尹太原。沙陀军败北。黄巢军北逾五岭,破湖、湘及江淮、扬州。高骈距之不利,发徐、冤、许军赴溵水以捍东都#45。溵水军溃,黄巢陷东都,西攻陕、号,潼关失守。罢卢携相,王徽、裴彻为相。黄巢陷长安,称帝,国曰齐,元曰金统。帝出南山。
辛丑:帝移军兴元,萧遘为相,郑畋为都统,杨复光为监军,羽书飞天下。沙陀顺命请勤王。黄巢攻凤翔,帝移幸成都,改元中和,以韦昭度为相。河中王重荣军屯沙苑,经原唐弘夫军屯渭北,易定王处存军屯渭桥,鄜延托跋思恭军屯武功,凤翔郑畋军屯盩厔,邠宁朱玫军屯兴平#46,刑襄王铎军至自行在,王徽都督潞州。
壬寅:帝在成都,黄巢保长安,其将朱温以同州降,锡名全忠。沙陀李克用自代北至,军屯梁田#47。
癸卯:帝在成都,诸将合攻,大破巢军于渭南。巢走蓝关,遂收京城。以李克用为河东节度使,朱全忠为宣武军节度使。巢军东走,图陈、蔡,蔡州秦宗权以城降贼,合巢兵攻陈州,以舂磨围陈三百日#48,陈刺坚守不陷。
甲辰:帝在成都,以郑昌图为相。汴州朱全忠及关东诸侯镇帅兵会河东,李克用兵大破巢军于太康及西华,又北破之于中牟,又东灭之于冤句。巢寇平。朱全忠图李克用于汴之上元驿,不克。自此二帅交恶#49。朝廷封李克用陇西郡王,以和解之。
乙巳帝至自成都,改元光启。秦宗权保逆陈、蔡,王镕专兵镇阳,李昌符抗兵凤翔,王重荣擅兵蒲、陕,诸葛爽拥兵孟、洛,孟方立控兵邢、洛,李克用阻兵并、代,朱全忠渎兵汴、滑,时溥弄兵徐、泗,朱瑾穷兵齐、郓,王敬武握兵淄青,高骈玩兵淮南,刘汉宏恃兵浙东,王处存结兵易、定,李可举坚兵幽、蓟。中尉田令孜取河中王重荣解州、盐池,不克,引邠宁师伐河中,重荣会太原师攻令孜。京师军乱,邠将朱玫败归邠州,神策军大掠都市。令孜以帝幸凤翔,封宣武节度朱全忠为沛郡王。钱镠始受封为杭州刺史。
丙午:帝在凤翔,河中王重荣条罪攻田令孜,令孜以帝移幸兴元。相萧遘、裴彻、郑昌图召邠军迎帝还都。朱玫军至自凤翔,令孜以帝移军,过散关。朱玫追帝不及,至遵途,获皇子襄王煴。兴元节度石君涉合朱玫军破栈,以绝帝归路。帝至兴元,石君涉弃城走朱玫军,帝以孔纬、杜让能为相,出田令孜为剑南节度使。李铤、杨守亮、杨守宗败朱玫军于凤翔。朱玫逼萧遘立襄王煴于凤翔,玫称大丞相,率百官还京,奉煴称帝,改元建贞。罢萧遘相,以郑昌图、裴彻为相,宣谕四方,加诸镇官。常山、太原、宣武、河中不受命,王重荣、李克用败朱玫将王行瑜于凤翔,行瑜退,攻兴元,以邠军还长安,杀朱玫,大掠京城。裴彻、郑昌图以襄王煴奔河中,王重荣杀襄王煴以献。蔡将孙儒陷郑及许、洛、怀、孟、陕、虢,荣将诸葛爽据河阳,李罕之据泽州,张宗奭据怀州,秦宗权称帝陈、蔡,王潮据福州。
丁未:帝自兴元移军凤翔,以张濬为相。扬州军乱,牙将毕师铎囚帅高骈,召秦宗权之宣州观察,秦彦为扬州节度使。蔡兵攻汴,兖、郓之师败蔡军于边孝,蔡将孙儒弃郑及许、洛、怀、孟、陕、虢。张宗奭取洛阳,李罕之取河阳,同附于全忠。张宗奭赐名全义。京师杨守立、李昌符争道,战于通衢,昌符败走陇州。河中军乱,牙将常行儒杀其帅王重荣,立其弟重盈为留后。杨行密与蔡将孙儒争扬州,行密拔扬州。秦彦、毕师铎奔孙儒于高邮,复攻行密。行密求救于汴,汴军援行密于淮口。束川顾彦朗、壁州王建攻成都。
戊申:帝至自凤翔,改元文德。观军容使杨复恭专命,李鋋为相,册寿王杰为皇太弟。帝崩,皇太弟杰践位,是谓景文皇帝。韦昭度行冢宰。魏州军乱,杀帅乐彦贞,小校罗宗弁为留后。张全义拔河阳,李罕之走泽州。蔡将孙儒拔扬州,杨行密走宣城。朱全忠攻徐州,蔡将赵諲以荆、襄降于汴。全忠败蔡人于龙坂。蔡将申丛执秦宗权降于汴#50。淮西平,全忠兼领蔡州节度使。王建大寇剑南,韦昭度出尹成都。葬僖宗于靖陵。
己酉:改元龙纪。以刘崇望为相,封朱全忠东平王。王建陷成都,称留后。太原李克用攻邢、洺。杭州钱镠拔宣城,获刘浩。
庚戌:改元大顺。孟迁以邢入于太原。李克用攻云州,幽州援之,败李克用于蔚州。幽州李匡威、云州赫连铎会汴兵攻太原李克用。潞州军乱,杀李克恭降于汴。克用将安建以邢、洛、磁三州降于全忠。宰相张濬帅京兆孙揆、华州韩建出阴地关,会汴将葛从周兵入潞州,太原兵攻潞州,幽、云兵攻鴈门,太原将康君立入潞州,克用败幽、云之兵于鴈门。将李存信又败张濬、韩建兵于阴地,遂收晋、绛。朝廷复克用官,贬张濬连州刺史,崔昭纬、徐彦若为相。克用将李存孝以邢入于汴。
辛亥:命中尉杨复恭致政,复恭不受命,陈兵于昌化里。命天威军使李顺节讨之,不利。两军中尉刘景宣、西门重遂杀天威军使李顺节于银台门#51,顺节兵散,大掠京城。复恭奔兴元。郑延昌为相。太原李克用攻邢州,责叛己也。宣武朱全忠攻魏州,责不助讨也。镇州援邢州,克用攻镇州,幽兵援镇州。汴兵攻宿州,幽、镇兵攻定州,处存求援于太原。宣州杨行密灭孙儒,据有扬州。封行密为淮南王。
壬子:改元景福。凤翔李茂贞、邠州王行瑜、华州韩建、同州王行约、泰州李茂庄兵陷兴元,杀杨守亮及杨复恭#52。左军中尉西门重遂杀天威军使贾德晟于京师#53,部下奔凤翔。太原李克用会易定兵败镇兵于尧山。
癸丑:凤翔李茂贞举兵犯阙,败覃王兵于盩厔。帝诛中军西门重遂、李周□,贬相杜让能,岐兵乃止。进茂贞中书令,封秦王。以王行瑜为尚父,王搏为相。成都王建与李茂贞争东川。幽军乱,逐其帅李匡威于镇,以其弟匡筹为留后。汴兵灭徐,兼领其镇。李克用败镇州王镕于平山,镕乞盟,遂许盟于还。
甲寅:改元干宁。崔胤为相。王搏出镇湖南#54。李茂贞拥山南十五州以抗王室。汴兵败兖、郑之师于东阿,朱瑄、朱瑾求救于太原。李克用拔邢州,获李存孝。拔云州,获赫连铎。拔幽州,获李匡筹。用幽人请#55,以匡筹将刘仁恭为留后。
乙卯:河中王重盈卒,太原李克用请以王珂袭重盈封于朝,邠州王行瑜、凤翔李茂贞、华州韩建请以王珙袭重盈封于朝。朝廷先许克用,陕州王珙、绛州王瑶以兵攻珂于河中。王行瑜、李茂贞兵入长安,行废不克,杀宰相韦昭度及李磎,各以兵二千留京师而去。李克用渡河称讨,同州王行实弃郡奔京师,与两军中尉骆全珍、刘景宣逼帝西幸。帝以李筠、李君实兵出次南山,都官毕从。命延王戒丕、丹王允从李克用西讨,封淮南,杨行密、弘农王亦从西讨。克用败邠军于梨园,帝还京。邠州平,行瑜野死。封克用为晋王,克用还太原。崔昭纬罢相,徐彦若为相。董昌以浙东叛,称王,国曰罗平,元曰大圣。
丙辰:岐兵犯长安,韩建逼帝幸华州,建进封中书令兼两京尹#56,陆扆、王搏、崔胤、孙偓为相。魏州罗弘信败太原之师于莘,以绝李克用兖、郓之援。克用攻魏,下十城。湖南军乱,立马殷为留后#57。钱镠平浙东,获董昌。授镠中书令。相王搏观察浙东,陆扆出刺硖州。
丁巳:帝在华州。孙倔罢相,郑綮为相。册德王裕为皇太子,封韩建为昌黎王。郑萦病免,朱朴为相。韩建杀禁卫李筠,以散卫兵。罢八王兵柄,仍杀之。贬相朱朴,杀帝侍卫马道殷、许巖士。帝封两浙钱镠吴王,俾救难王室。汴将庞师古拔郓州,朱瑄野死#58。汴将葛从周拔兖州,朱瑾奔淮南。兖、郓、曹、濮、齐、棣、徐、宿、陈、蔡、许、郑、滑尽入于汴。全忠以八郡兵攻淮南,朱瑾以淮南兵败汴兵于清口,获将庞师古。又败汴军于渒河,走葛从周。杨行密遂据有江淮。幽州刘仁恭败李克用于安塞#59。福州王潮卒,弟审知继事。
戊午:帝在华州。以崔远为相,册何氏为皇后。帝还长安,改元光化,以华州为兴德府。韩建进封颖川王。汴将葛从周拔李克用之邢、洺、磁,氏叔琮拔赵匡凝之随、唐、邓#60。泽州李罕之拔克用之上党,归于汴#61。幽州刘守文拔汴之沧州。魏博罗弘信卒,子绍威称留后。
己未:复陆扆相。蔡军以崔珙奔淮南。幽兵寇赵、魏,魏引汴兵破之。汴将氏叔琮攻太原,不利。陕州军乱,牙将杀其帅王珙,立李璠为留后。又杀之,降于汴。青州王师范将牛从毅以海州入于淮南。
庚申:相崔胤诬杀宰相王搏、枢密使宋道弼、景务翛。朱全忠会魏军攻幽之沧、德州,李克用拔汴之邢州,又以三镇兵攻镇州,王镕乞和,乃还。汴将张存敬攻幽之沧州,又拔祁州,又败定州王处直于沙河,进攻定州,处直以定州降于全忠。罢崔远相,以裴贽、裴枢为相,徐彦若观察青海。中尉两军刘季述、王仲先幽帝于东内,令皇太子裕监国。相崔胤、张濬告难于全忠,全忠自定还汴护驾,将孙德昭、周承诲、董彦诛刘季述、王仲先#62。帝自幽所还政。
辛酉:诛神策使李师度、徐彦回,窘帝故也。降皇太子裕为德王,改元天复。汴将张存敬由含山路拔李克用之河中及晋绛。朱全忠兼领河中节度,进封梁王。梁军大举攻晋之太原,晋将孟迁以泽入于梁。梁将氏叔琮长驱出团柏,屯军洞过。葛从周以赵、魏兵入土门,陷承天。会天大雨,乃复。宰相崔胤受全忠命逼帝幸东都,未及行,中尉韩全诲以李茂贞兵勒帝幸凤翔,罢崔胤相。崔胤至太原,促全忠西攻,全忠以四镇兵破华州,由京城西围凤翔。又破邠州,获李继徽,以绝其援。
壬戌:帝在凤翔。封淮南杨行密吴王、两浙钱镠越王,俾救难王室,皆不至。李克用南攻朱全忠,自凤翔至河中,令将拔晋之汾州,进围太原,不利。全忠自河中复至凤翔,鄘州节度使李周彝以兵援凤翔,汴将孔勋乘虚陷鄜州#63,周彝以兵降全忠。邠宁、鄜坊又入于梁。凤翔李茂贞乃诛宦氏韩全诲以解全忠之围。
癸亥:帝还长安。进朱全忠元帅,复崔胤相。全忠诛宦氏七百人。罢陆扆相,以裴枢、王搏为相。青州王师范拔梁之兖州,全忠东攻青州。成都王建寇李茂贞之秦、陇#64,以脩好于全忠。王师范会淮南兵败梁军于临淄,梁将杨师厚败青军于临胊,王师范以青州降。淮南杨行密攻鄂州,刻南成汭救鄂,澧朗军乘虚陷江陵,赵匡凝乘虚陷刑州,成汭愤死。岐兵逼长安,梁军屯河中,全忠逼帝都洛阳,杀宰相崔胤、六军使郑仁规、皇城使王建勳、飞龙使陈班、阁门使王建袭、客省使王建义、左仆射张濬#65,缓迁故也。柳璨、崔远代相。
经世之申二千二百六十五
甲子:唐景文皇帝十六年,东徙至谷水,梁王朱全忠坑帝侍从二百人。至洛阳,改元天祐#66,以张汉瑜为相。杨崇本以邠兵寇关辅#67;全忠西攻,行弑于洛宫#68,立辉王祚,是谓哀帝。李克用以本部兵据太原。
乙丑:梁王全忠逼帝授禅,杀宰相裴枢、崔远、陆扆及九王,用张文蔚、杨涉为相,尽黜朝廷官吏。太原李克用、凤翔李茂贞、成都王建、襄阳赵匡凝同谋兴复,梁将杨师厚败赵匡凝于江湄,进拔襄阳。匡凝将王建武以刻南兵众降#69,唐、邓、复、郢、随、襄、荆南又入于梁#70,匡凝奔淮南。朱全忠加九锡,总百揆,天下元帅,进封魏王,不受,再逼授禅,杀枢密使蒋玄晖、丰德库使应顼、尚食使朱建武及宰相柳璨、太常卿张廷范、太常少卿裴磵、温变、知制诰张茂昭及皇后何氏#71。淮南杨行密卒,子渥继事。太原李克用会契丹阿保机于云州#72,进兵河北。
丙寅:魏州牙兵乱,朱全忠坑之。进围幽之沧州,幽人求救于太原。李克用会幽军攻上党。梁将丁会以泽潞降全忠,自长芦还大梁。
丁卯:朱全忠代唐命于汴,改国曰梁,元曰开平。薛贻矩、韩建为相。降帝为济阴王#73,徙之曹。河东晋王李克用、淮南吴王杨渥、剑南蜀王王建、山南秦王李茂贞、两浙越王钱镠、荆南渤海王高季昌、湖南楚王马殷、泉南闽王王审知、广南南海王刘隐并行唐年。
戊辰:梁攻河东#74,用于兢、张荣为相,杀济阴王于曹州。荆南高季昌、湖南马殷、两浙钱镠附于梁#75。是年,剑南王建称帝成都,国曰蜀,元曰武成#76。河东李克用、淮南杨渥、山南李茂贞、泉南王审知、南海刘隐行唐年。河东李克用卒,子存勗继,诛乱,命李克宁、李存颢败梁军于潞之三垂岗#77。淮南杨渥为部将张颢所杀,代立。大将徐温自金陵入#78,诛颢,立渥弟渭,温专制。
己巳:梁自汴徙都洛阳,郊祀天地。赵光逢、杜晓为相#79。张奉以沙州乱,刘知俊以同州叛。丹襄军乱。泉南王审知、南海刘隐附于梁。刘隐卒,弟巖立#80。河东李存勗、淮南杨渭、山南李茂贞行唐年。
庚午:梁之镇州王镕、定州王处直请附于晋。河东李存勗东下河北。
辛未:梁改元干祐,北攻镇、定,军败于柏乡。蜀改元永平。是年,李存勗将刘守光称帝幽州。
壬申:梁北攻镇、定,屠枣强乃复。六月,郢王友珪行弑代立,改元凤历。杀博王友文于汴。冀王友谦以河中入于晋。许州军乱。晋王李存勗败燕军于龙冈,进围幽州。
癸酉:梁六军杀友珪,立均王友贞于汴,复干祐三年。晋李存勗平幽州,获刘守光及父仁恭以归。
甲戌:梁将王殷以徐叛,附于吴。晋李存勗开霸府于太原。
乙亥:梁改元贞明。邺王杨师厚卒,劳其地六州为两镇,魏军遂乱,囚其帅贺德伦,以六州入于晋。蜀拔山南之秦凤。阶成宫大火。晋李存勗东下,大会兵于魏郊。
丙子:梁之河北皆入于晋,赵光逢、郑珏为相,攻晋不利。蜀改元通正,拔山南之陇州。晋李存勗败梁军于故元城。吴封相徐温为齐国公,属之以金陵、丹阳、毗陵、宣城、新安、池阳六郡,镇金陵。
丁丑:梁册两浙钱镠为天下兵马元帅。是年,刘巖以南海称帝#81,国曰汉,元曰干亨。蜀改元天汉。诛降将刘知俊于炭市。晋李存勗拔梁之杨刘城。
戊寅:梁之郓、濮陷于晋。蜀改元天光,建遇毒死,子衍立。晋李存勗拥太原、魏博、幽、沧、镇、定、邢、洛、麟胜、云朔十镇之师大阅于魏郊,败梁军于胡柳。
己卯:梁张守进以兖入于晋。蜀改元干德。晋逼梁之河南。是年,杨渭称帝淮南,国曰吴,元曰武义。徐温为大丞相,都督中外,封东海王。
庚辰:梁李琪为相。陈州妖寇乱。晋兵入寇。吴杨渭卒,弟溥立。晋存勗拔梁之同州。
辛巳:梁改元龙德。惠王友能以陈叛。吴改元顺义。晋镇、定乱。契丹犯幽州。
壬午:晋李存勗平镇、定,又败契丹于易水。
癸未:河东晋王李存勗称帝魏州,是谓庄宗,国曰唐,元曰同光,是谓后唐。以豆芦革为相,郭崇韬枢密使,自魏由郓而南败梁将王彦章于中都,长驱入汴,杀友贞于建国楼,降之为庶人。潞州军乱。淮南杨溥、两浙钱镠、山南李茂贞、湖南马殷请附。吴杨溥去帝号,称王。荆南高季兴、泉南王审知行梁年。
甲申:唐自汴徙都洛阳,平上党。
乙酉:唐帝存勗北巡魏郊。以枢密使郭崇韬同魏王继岌伐蜀,七旬平之,获其主王衍以归。至秦川驿,族杀之。以孟知祥镇成都。刻南高季兴请附。蜀改元咸康,国亡。汉改元白龙。泉南王审知为子延翰所杀,代立。
丙戌:唐内命乱,皇后刘氏使人杀枢密使郭崇韬于蜀。魏军变,以镇帅李嗣源伐之。嗣源至,魏军又变,二军奉李嗣源入汴。唐帝存勗东征,至万胜乃复。内军又变,杀存勗于绛霄殿。嗣源入洛称帝,是谓明宗,改元天成。诛宰相豆芦革、韦说,以郑珏、任园为相,安重诲为枢密使。魏王继岌自成都入至渭桥,杀之。刑南逆命,泉南称附。泉南王延翰为弟延钧所杀,代立。
丁亥:唐以冯道、崔协为相。卢台及浚仪军乱。淮南杨溥复称帝,改元干贞。宰相徐温卒,养子知诰继事,于金陵称王。是年,北狄耶律德光称帝潢水,国曰契丹,元曰天显。
戊子:唐以王建立为相。王都以定叛。高季兴以刑南入于吴。汉改元大有。
己丑:唐以赵凤为相。安重诲专政。吴改元大和。
庚寅:唐改元长兴。河中军乱。西川孟知祥、东川董璋连叛。
辛卯:唐以李愚为相,罢安重诲枢密使#82,以赵延寿、范延光为枢密使。东、西二川相攻。
壬辰:唐孟知祥平东川,获董璋,称表,封知祥为蜀王。吴王钱镠卒,子元瓘继。福州王延钧称帝,国曰闽,元曰光启。
癸巳:唐以刘煦为相。潞王从珂出尹凤翔。石敬塘移镇太原。帝嗣源病,秦王从荣以河南府兵攻端门,不克,败死。明宗终,立宋王从厚,是谓闵帝。冯道、李愚为相,专政。朱弘昭、冯赟为枢密使。
经世之酉二千二百六十六
甲午:后唐闵帝从厚元年,改元应顺。以凤翔潞主从珂移镇太原。从珂自岐入,逐从厚,代立于洛宫,改元清泰。从厚出奔卫州,就杀之。是年,孟知祥以两川称帝成都,国曰蜀,元曰明德。知祥卒,子昶继。
乙未:唐以韩昭胤为相,忻州戍军乱。吴改元天祚。闽改元永和。臣李倣弑其君延钧,立其子昶。
丙申:唐以马裔孙为相,以太原石敬塘移镇汶阳。石敬塘自太原入,以北狄耶律德光称帝,入洛代唐命,改国为晋,元曰天福。以并州从事桑维翰、赵莹为相,冯道依旧相,输冀、代之北入于狄。从珂火死于玄武楼。刻南、两浙称附。闽王昶诛李倣,改元通文。
丁酉:晋以李崧为相。河阳张从宾、魏州范延光、滑州符彦饶、袁州卢文进不从命,悉平之。吴大将徐知诰代吴命于金陵,改国曰齐#83,易号为唐,元曰升元。复姓李氏,易名为升。以宋齐丘、徐玠为左、右相。徙其君于丹徒,杀之。
戊戌:晋徙都汴。魏州范延光顺命,封高平王,移镇汶阳。北狄耶律德光改元会同。
己亥:闽乱,连重遇杀其君昶,立其叔父延羲,改元永隆。
庚子:晋用和凝为相。李金全以安叛,命马安节以十郡之师平之。
辛丑:晋帝石敬塘北过邺。安从进以襄叛#84,安重荣以镇叛#85。两浙钱元瓘卒#86,子弘佐继。
壬寅:晋帝石敬塘终于邺,从子齐王重贵立。侍卫将军景延广专政,始贰于狄。汉刘巖卒,子玢继,改元光大。
癸卯:晋杨光远以青叛,北狄入寇。汉乱,弟晟杀其君玢代立,改元应干,再改元干和。江南李升卒,子璟继,改元保大。宋齐丘、周京为相。平白云蛮于虔州。闽王延羲弟延政亦称帝建州,国曰殷,元曰天德。
甲辰:晋改元开运。北狄入寇,至于魏博。封晋阳刘知远为太原王,刘颖为相。闽乱,大将朱文进杀其君延羲代立,以福州称附于晋。
乙巳:北狄大入寇晋河朔,至于磁、相。封刘知远北平王,罢和凝、桑维翰相,以冯玉为相,李崧知枢密院事。
丙午:晋大将杜重威、李守贞及裨将张彦泽以军降狄于中渡,彦泽以兵五百人入汴,为狄清路,幽其君重贵于开封府。南唐平闽之建州,灭王延政。
丁未:正月,契丹耶律德光入汴,灭晋,改国为辽。诛张彦泽,徙其君重贵于北荒,致之龙城。二月,北平王刘知远称帝晋阳,年用天福,是谓高祖。五月,契丹溃于汴,耶律德光留相萧翰守汴,翰求后唐明宗子从益立之而去。六月,刘知远留子崇于太原,南入汴,代命,建国曰汉。用苏逢吉、苏禹珪为相,又以窦贞固、李涛为相,杨赟、郭威为枢密使。相冯道、李崧自乐城至。杜重威以魏州拒命。闽国分为三。荆南、两浙称附于汉。吴越钱弘佐卒,弟弘倧立。狄契丹耶律德光还至乐城卒,兄之子兀欲代立,归国,废德光母,改元天禄。
戊申:汉改元干祐。帝知远终,子周王承祐继。罢李涛相,以杨赟为相。平邺,诛杜重威#87。李守贞以河中阻命,王景崇以凤翔叛,赵思绾以永兴抗命,郭威以枢密使西伐之。浙东乱,大将胡思进废其君弘倧,立其弟俶。
己酉:汉之蒲、雍、岐三叛平。契丹寇河北。命郭威以枢密使北伐镇、邺。
庚戌:汉夷宰相杨赟、侍卫将军史宏肇、三司使王章#88,赐澶州王殷、魏州郭威、王峻死。十二月,枢密使郭威以魏兵入,渡河,败内军于刘子陂,其主承祐野死。郭威至汴,请宰相冯道迎其君之弟承珪于徐州。还至澶渊,军变,入汴。太后命威监国,降承珪为湘阴公,诛宰相苏逢吉及刘铢。
辛亥:正月,监国郭威代汉命于汴,是谓太祖,改国曰周,元曰应顺。王峻、范质、冯道为相#90。湘阴公死于宋州。兖州慕容彦超不受命,荆南、两浙称附#91。太原刘崇称帝河东,国曰汉,年用干祐。江南唐平湖南#92,徙其属于金陵。北狄乱,契丹兀欲为其族述干所杀#93,德光子述律平其乱代立,改元应历,易名为璟#94。
壬子:周平兖州。
癸丑:周以皇后侄柴荣为皇太子#95,封晋王,尹开封府。流王峻于商州,王殷于登州,皆杀之。李谷、冯道为相。
甲寅:周郑仁诲、王溥为相。改元显德。太祖威终,晋王荣绍位于汴宫。河东刘崇以契丹之师入寇,周主荣亲征,大破刘崇于高平,诛不用命者将校七十人,进攻太原,不克。泽、潞、汾、辽、忻、代、岚、石迎降。宰相冯道卒于□州。
乙卯:周大伐江南及蜀。汉刘崇卒,子承钧继。
丙辰:周广汴之外城。南伐,取唐之滁、和,败其君于涡口。汉刘承钧改元天会。
丁巳:周李谷罢相,王朴为枢密使,伐江南有功。唐改元交泰,军败于紫金山#96,请以江北地求和于周。
戊午:周受唐江北地。南海汉刘晟卒,子鋹继,改元大宝。唐请附于周,杀宰相宋齐丘及陈觉、李知古。
己未:周北征契丹,至于瓦桥。宁雄瀛莫迎降。周帝荣有疾,乃复。荣妃符氏为皇后,子崇训为皇太子,封梁王。周魏仁溥、范质为相。赵匡胤进制检校太傅,充殿前都点检使。世宗荣终,皇太子崇训嗣位。
庚申
辛酉
壬戌
癸亥
经世之戌二千二百六十七
经世之亥二千二百六十八
皇极经世卷第六之下竟
#1‘以’原脱,据四库本补。
#2‘窦德玄’原作‘窦隐玄’,据四库本改。
#3‘郝处俊’原作‘张文瓘’,据四库本改。
#4‘薛仁贵征吐蕃不利’原脱,据四库本补。
#5‘裴炎’原作‘裴琰’,据四库本改。
#6‘奉天宫’原作‘奉天观’,据四库本改。
#7‘兵部尚书’原作‘六部尚书’,据四库本改。
#8‘诬构’原作‘诬构’,据四库本改。
#9‘房陵’原作‘房陆’,据四库本改。
#10‘关东八王谋兴复,博州瑯琊王冲及父越王贞先发,悉平之’原作‘关寡人瑯琊王冲及越王贞举兵以讨乱,不克’,据四库本改。
#11‘张光辅’原作‘张公辅’,据四库本改。
#12‘格辅元’原作‘格元辅’,据四库本乙正。下同。
#13‘周允元’原作‘周元允’,据四库本乙正。
#14‘为特进’原作‘罢特进’,据四库本改。
#15‘吉顼’原作‘吉瑱’,据四库本改。
#16‘改元’原作‘而还’,据四库本改。
#17‘崔玄暐’原作‘崔玄晖’,据四库本改。下文同。
#18‘徙’原作‘彼’,据四库本改。
#19‘武三思”原作‘武王思’,据四库本改。
#20‘上阳官’原作‘上杨宫’,据四库本改。
#21‘附武后’原作‘拊武台’,据四库本改。
#22‘上官婉儿’原作‘上官苑儿’,据四库本改。
#23‘崔湜’原作‘崔寔’,据四库本改。
#24‘贾膺福’原作‘贾应福’,据四库本改。
#25‘兖国公’原作‘梵国公’,据四库本改。
#26‘李适之’原作‘李通之’,据四库本改。
#27‘庚桑子’原作‘耕桑子’,据四库本改。
#28‘恒山陷’原作‘安录山陷’,据四库本改。
#29‘臧玠’原作‘臧介’,据四库本改。
#30‘孝文皇帝’原作和‘文孝皇帝’,据四库本乙正。下文同。
#31‘李希烈’原作‘李义烈’,据四库本改。
#32‘河中’原作‘河东’,据四库本改。
#33‘刘滋、崔造、齐映’原脱,据四库本补。
#34‘陈仙奇’三字原脱,据四库本补。‘蔡州’原作‘豫州’,据四库本改。
#35‘张延赏、柳浑、李泌为相。浑瑊’原脱,据四库本补。
#36‘章武皇帝’原作‘彰武皇帝’,据四库本改。下文同。
#37‘李锜’原作‘李奇’,据四库本改。
#38‘江王印’通行作‘江王昂’。四库本作‘江王邙’,误。
#39‘史宪诚’原作‘史献诚’,据四库本改。
#40‘鱼志弘’原作‘虞志弘’,据四库本改。下文同。
#41‘颖王缠’原作‘颖王炎’,据四库本改。‘皇太子’疑作‘皇太弟’。
#42‘章陵’原作‘竟陵’,据四库本改。
#43‘蒋伸’原作‘蒋申’,据四库本改。下文同。
#44‘随’原作‘隋’,据四库本改。
#45‘冤’原作‘兖’,据四库本改。
#46‘朱玫’原作‘朱政’,据四库本改。
#47‘梁田’原作‘良田’,据四库本改。
#48‘舂磨’原作‘春磨’,据四库本改。
#49‘二帅’原作‘二师’,据四库本改。
#50‘申丛’原作‘由丛’,据四库本改。
#51‘天威军使’原作‘天威兵破’,据四库本改。
#52‘杨守亮’原脱‘杨’字,据四库本补。
#53‘左军中尉’原作‘在军中尉’,据四库本改。
#54‘湖南’原作‘湖湘’,据四库本改。
#55‘用’原作‘其’,据四库本改。
#56‘两京尹’原作‘两京军’,据四库本改。
#57‘马殷’原作‘马商’,据四库本改。
#58‘朱瑄’原作‘朱军’,据四库本改。
#59‘于安塞’原作‘子安寒’,据四库本改。
#60‘氏叔琮’原作‘民叔琮’,据四库本改。下文同。
#61‘归于汴’原作‘归下汴’,据四库本改。
#62‘董彦’疑作‘董彦弼’。
#63‘汴将孔勋乘虚陷’原脱,据四库本补。
#64‘寇’原作‘复’,据四库本改。
#65‘陈班’原作‘陈庄’,据四库本改。
#66‘天祐’原作‘天祚’,据四库本改。
#67‘邠兵’原作‘颁兵’,据四库本改。
#68‘洛宫’原作‘别宫’,据四库本改。
#69‘王建武’原作‘王建玄’,据四库本改。
#70‘随’原作‘据’,据四库本改。
#71‘丰德库使应顼’原作‘澧德库使殷顼’,据四库本改。‘尚食使’原脱‘尚食’二字,据四库本补。‘张廷范’:原作‘张廷弘’,据四库本改。
#72‘会’原作‘攻’,据四库本改。
#73‘济阴王’原脱‘阴’字,据四库本补。
#74‘河东’原作‘河裹’,据四库本改。
#75‘马殷’原作‘马商’,据四库本改。
#76‘武成’原作‘武康’,据四库本改。
#77‘李克宁’原作‘李克孳’,据四库本改。‘败梁军于潞之三垂岗’原脱,据四库本补。
#78‘大将徐温自金陵入’原脱,据四库本补。
#79‘杜晓’原作‘杜挠’,据四库本改。
#80‘弟巖’原作‘弟涉’,据四库本改。
#81‘刘巖’原作‘刘涉’,据四库本改。
#82‘枢密使’原脱‘使’字,据四库本补。
#83‘齐’原作‘济’,据四库本改。
#84‘安从进以襄叛’原脱,据四库本补。
#85‘以镇叛’原作‘以镇洛’,据四库本改。
#86‘钱元瓘’原作‘钱镠’,据四库本改。
#87‘诛杜重威’原作‘攻杜重威’,据四库本改。
#88‘史宏肇’原脱‘宏’字,据四库本补。
#89‘其主’原作‘其王’据四库本补。
#90‘范质’原脱,据四库本补。
#91‘受命,荆南、两浙称’原脱,据四库本补。
#92‘江南唐平湖】原脱,据四库本补。
#93‘兀欲’原作‘瓦欲’,据四库本改。
#94‘璟’原作‘明’,据四库本改。
#95‘侄柴荣’原作‘弟柴荣’,据四库本改。
#96‘败于紫金山’原作‘攻于紫金山’,据四库本改。
皇极经世卷第七之上
观物篇之三十五
日日声平之一辟 水水音开之一清开音清和律一之一 平声辟唱吕一之一#7
古古古古 古甲九癸
多可个舌 多多多多
古古古古 近揆
一音 禾火化八 一音 多多多多
一声 古古古古 一声 坤巧丘弃
开宰爱○ 多多多多
古古古古 干虹
回每退○ 多多多多
古古古古 黑花香血
良两向○ 多多多多
古古古古 黄华雄贤
一音 光广况○ 二音 多多多多
二声 古古古古 一声 五瓦仰 丁井亘○ 多多多多
古古古古 吾牙月尧
兄永莹○ 多多多多
古古古古 安亚乙一
千典旦○ 多多多多
古古古古 爻王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