太陽病,重發汗而復下之,不大便五六日,舌上乾而渴,日哺有小潮熱,心胸大煩,從心下至小腹,堅滿痛不可近,宜大陷胸湯方:
甘遂未,一錢匕 大黃切,六兩 芒硝一升
右三味,以水六升,先煮大黃,取二升,去滓,次內芒硝,一沸,次內甘遂。分再服,一服得快利,止後服。
甘草瀉心湯,治傷寒中風,醫反下之,其人下痢,日數十行,穀不化,腹中雷鳴,心下痞堅結滿,乾嘔心煩,不能得安。即#15見心下痞,謂病不盡,復下之,其痞益甚。此非結熱,但以胃中虛,客氣上逆使之然也,宜治之方:
甘草四兩 黃苓 乾薑各三兩#16 黃連一兩 半夏半升 大棗十二枚
右六味,□咀,以水一斗,煮取六升,去滓。分服一升,日三。加人參三兩乃是也。
生薑瀉心湯,治傷寒發汗後,胃中不和,心下痞堅,乾噫食臭,脅下有水氣,腹中雷鳴,下利者方:
生薑四兩 甘草 人參 黃苓各三兩 乾薑 黃連各一兩 半夏半升 大棗十二枚
右八味,□咀,以水一斗,煮取六升,去滓。分服一升,日三。
白虎湯,治傷寒吐下後,七八日不解,結熱在裹,表裹俱熱,時時惡風,大渴,舌上乾燥而煩,欲飲水數升者方:
石膏一升 知母六兩 甘草二兩 粳米六合
右四味,□咀,以水一斗煮,米熟去滓。分服一升,日三。諸亡血及虛家,不可與白虎湯。若立夏後至立秋前,得用之,立秋後不可服。春三月尚凛冷,亦不可與之,與之則嘔利腹痛。
傷寒無大熱,而口乾渴,心煩,背微惡寒,宜服白虎湯。
傷寒脈浮,發熱無汗,其表不解,不可與白虎湯。渴欲飲水,無表證,宜白虎湯。
若渴欲飲水,口燥舌乾者,亦宜白虎湯。
青箱子圓,治傷寒後,結熱在內,煩渴者方:
青葙子五兩 黃苓 栝蔞根 苦參各一兩 黃檗二兩 龍膽 梔子仁 黃連各三兩
右八味,為末,蜜丸如梧桐子大。先食後#17服七丸,日三,不知稍加。一本云暢和為丸。
大青湯,治傷寒熱病十日已上,發汗不解,及吐下後,諸熱不除,及下利不止,斑出,皆治之方:
大青四兩 甘草 阿膠各二兩 豆豉一升
右四味,□咀,以水八升,煮取三升,去滓,煮三沸,去豉,內阿膠令烊。頓服一升,日三服。欲盡復作,常使有餘,渴者當飲。但除熱,止吐下,無毒。《深師》治勞復,《肘後》有赤石脂三兩,《胡洽》、《集驗》同。
治傷寒後不了了,朝夕有熱,如瘧狀方:
知母二兩 麻黃 甘草 芍藥 黃苓 桂心各一兩
右六味,□咀,以水七升,煮取二升半。服五合,日三,溫覆令微汗。若心煩不得眠,其人欲飲水,當稍稍飲之,令胃中和則愈。
江南諸師,秘仲景要方不傳。
灸法:
初得病或先頭痛,身寒熱,或澀澀欲守火,或腰背強直,面目如飲酒狀,此傷寒初得一二日,但烈火灸心下三處:第一處,去心下一寸,名巨闕;第二處,去心下二寸,名上管;第三處,去心下三寸,名胃管。各灸五十壯。然或人形大小不同,恐寸數有異,可繩度,隨其長短寸數最佳。取繩從心頭骨名鳩尾頭度,取臍孔,中屈繩取半,當繩頭名胃管,又中屈半繩,更分為二分,從胃管向上度一分即是上管,又上度取一分即是巨闕。大人可灸五十壯,小兒可三壯,亦隨其年。灸之大小,以意斟量也。若病者三四日以上,宜先灸胸上二十壯。以繩度鼻正上盡髮際,中屈繩,斷去半,便從髮際入髮中,灸繩頭名曰天聰,又灸兩顳□,又灸兩風池,又灸肝輸百壯,餘處各二十壯,又灸太衝三十壯,神驗。
孫真人備急千金要方卷之三十一竟
#1下:原作『不』,據影宋刻本改。
#2二兩:影宋刻本作『一兩』。
#3右二味:『右』字下,至『宜下第八』篇中『大承氣湯』主治文字,全脫,據影宋刻本補。
#4三合:影宋刻本作『五合』。
#5右四味:原作『右六味』,據影宋刻本改。
#6二十二枚:影宋刻本作『二十三枚』。
#7各三十枚:影宋刻本『虻蟲』用『二十枚』。
#8利:原作『和』,據影宋刻本改。
#9各二兩:影宋刻本『大黃、甘草』各用『一兩』。
#10桂枝二麻黃一湯:原作『桂枝麻黃湯』,據下文文義改。
#11芫花:影宋刻本作『蕘花』。
#12半兩:影宋刻本作『八兩』。
#13三升:影宋刻本作『二升』。
#14二升:影宋刻本作『三升』。
#15即:影宋刻本作『師』。
#16各三兩:影宋刻本作『各二兩』。
#17後:影宋刻本無『後』字。
孫真人備急千金要方卷之三十二
宋朝奉郎守太常少卿充秘閣校理林億等校正
傷寒方
傷寒雜治第一論 方 灸法
論曰:凡除熱解毒,無過苦酢等物,故多用苦參、青葙、艾、梔子、葶藶、苦酒、烏梅之屬,是其要也。夫熱盛,非苦酢物不解也。熱在身中,既不時治,治之又不用苦酢等藥,此如救火不以水也,必不可得脫免也。
又曰:今諸療多用辛甘,薑、桂、人參之屬,此皆貴價難得,常有比行求之,轉以失時。而苦參、青葙、葶藶、艾之屬,所在盡有,除熱解毒最良,勝於向貴價藥也。前後數參并用之。得病內熱者,不必按藥次也,便以青葙、苦參、艾、苦酒療之,但稍與促其間,無不解也。
扁鵲曰:病在腠理,湯熨之所及;病在血脈,針石之所及;病在骨髓,無可奈何。而凡醫治病,或言且待使病成乃頓去之,此為妄矣。當預約束家中及所部曲,具語解此意,使有病者知之為要。
治溫氣病欲死方:
苦參一兩,以酒二升,煮取一升,盡飲之。當吐則除諸毒病,服之覆取汗,皆愈。張文仲及《肘後》云:治熱毒氣死,破棺千金湯。
苦參湯,治熱病五六日已上方:
苦參三兩 黃苓二兩 生地黃八兩
右三味,□咀,以水八升,煎取二升。適寒溫服一升,日再。
凝雪湯,治時行毒病七八日,熱積聚胸中,煩亂欲死,起死人,搨湯方:
芫花一升,以水三升,煮取一升半。漬故布,薄胸上,不過三薄,熱即除。當溫暖四肢,護厥逆也。
栝蔞湯,治傷寒中風五六日已上,但胸中煩,乾嘔方:
栝蔞實一枚 黃苓 甘草各三兩 生薑四兩 大棗十二枚 柴胡半斤
右六味,□咀,以水一斗二升,煮取五升,絞去滓。適寒溫服一升,日三。
蘆根飲子,治傷寒後,嘔噦反胃,及乾嘔不下食方:
生蘆根切 青竹茹各一升 粳米三合 生薑三兩
右四味,以水七升,先煮千里鞋底二隻#1,取五升,澄清下藥,煮取二升半。隨便飲,不瘥,重作取瘥。
治傷寒後嘔噦方:
通草三兩 生蘆根切,一升 橘皮一兩 粳米三合
右四味,□咀,以水五升,煮取二升。隨便稍飲,不瘥更作,取瘥止。
治傷寒後虛贏少氣,嘔吐方:
石膏 麥門冬 半夏各一升 竹葉二把 人參二兩
右五味,□咀,以水一斗,煮取六升,去滓,內粳米一升,米熟湯成。飲一升,日三服。一方加生薑五兩。此方正是仲景竹葉湯方,前卷汗後門中已有此方,仍少甘草,分兩不別#2。
治熱毒攻手足,赤腫焮熱,疼痛欲脫方:
煮馬屎若羊屎汁,漬之,日三度。
又方:
濃煮虎杖根,適寒溫,以漬手足,令至踝上一尺止。
又方:
稻穠灰汁漬之。
又方:
取好酒煮苦參以漬之。
又方:
豬膏和羊屎塗之,亦佳。
又方:
取常思草,絞取汁以漬之。一名蒼耳。
漏蘆連翹湯,治時行熱毒變作赤色癰疽,丹疹毒熱赤腫赤痛#3,生障翳方:
漏蘆 連翹 黃苓 麻黃 白术#4 升麻 甘草各一兩#5 枳實 大黃各三兩
右九味,□咀,以水九升,煮取三升。分三服,相去人行五里久更服。熱盛者,可加芒硝二兩。
豬膽湯,治傷寒五六日斑出方:
豬膽 苦酒各三合 雞子一枚
右三味,合煎三沸,強者盡服之。贏者須煎六七沸,分為二服,汗出即愈。
治人及六畜時氣熱病,豌豆瘡方:
濃煮黍禳汁洗之。一莖是穄禳,即不瘥。瘡若黑者,搗蒜封之。
又方:
煮芸薹洗之。
治熱病後,豌豆瘡方:
黃連三兩,以水二升,煮取八合,頓服之。
又方:
真波斯青黛大如棗,水服之,瘥。
又方:
青木香二兩,以水三升,煮取一升,頓服之,愈。
又方:
若赤黑發如疥大一作疾火者,煎羊脂摩傅之。
又方:
小豆屑,雞子白和而傅之。
又方:
以婦人月水帛以拭之。
又方:
小兒著,取月水汁和水浴之。
又方:
灸兩手腕硯子骨尖上三壯,男左女右。
木香湯,治瘡煩疼者方:
青木香二兩 熏陸香 礬石 丁香各一兩 麝香半兩
右五味,□咀,以水四升,煮取一升半,分#6再服。熱毒盛者,加犀角一兩,無犀角,以升麻代之;病輕者,去礬石。神驗。
又方:
芒硝和豬膽塗上,勿動,痂落無痕,仍臥黃土末上良。此病小便澀、有血者,內壞;瘡皆黑靨,不出膿者,死不治也。
治內發瘡盛方:
酢四合 大豬膽一具
右二味,合煎三沸。服一合,日五服之,良。
治豌豆瘡,初發覺欲作者方:
煮大黃五兩,服之愈。
治時行病發瘡方:
取好蜜遍身摩瘡上。亦可以蜜煎升麻摩之,并數數食之。
治傷寒鼻衄,肺間有餘熱故也,熱因血自上不止,用此方:
牡蠣二兩半#7 石膏一兩六銖
右二味,治下篩。酒服方寸匕,日三四。亦可蜜丸,如梧子大。用治大病瘥後,小勞便鼻衄者。
治傷寒熱病,喉中痛,閉塞不通方:
生烏扇一斤,切 豬脂一斤
右二味,合煎,藥成去滓,取如半雞子大,薄綿裹之,內喉中,稍稍咽之,取瘥。
又方:
升麻 芍藥 羚羊角各三兩 通草四兩 射干二兩 生蘆根切,一升
右六味,□咀,以水七升,煮取二升半,分作二#9服。
治熱病,口中苦,下氣除熱,喉中鳴,煎方:
石膏半升 蜜一升
右二味,以水三升先煮石膏,取二升,次內蜜復煎,取如餳,含如棗核許,盡復含之,大良。
治傷寒熱病後,口乾喜唾,咽痛方:
大棗二十枚 烏梅十枚
右二味,合搗,蜜和。含如杏核大,咽其汁,甚驗矣。
禹餘根湯#9,傷寒服湯藥而下利不止,心下痞堅,服瀉心湯竟,復以他藥下之,利不止,醫以理中與之而利益甚。理中治中焦,此利在下焦,治之方:
禹餘根 赤石脂各一斤,碎
右二味,以水六升,煮取二升,分三服。若不止,當利小便。
治傷寒後下利膿血方:
阿膠一兩 黃檗二兩 黃連四兩 梔子十四枚
右四味,□咀,以水六升,煮取于升,去滓,內阿膠,更煎令消,分為三服。《甲乙方》無黃檗,有黃苓。
治赤白下膿,小兒得之三日皆死,此有□蟲在下部方:
麝香 礬石 巴豆 附子 真珠 雄黃各等分
右六味,治合,取桑條如箭簳,長三寸,以綿纏頭二寸,唾濡綿,展取藥,著綿上,內穀道中,半日復易之,日再,神效。
麻黃升麻湯,治傷寒六七日,其人大下後,脈沉遲,手足厥逆,下部脈不至,咽喉不利,唾膿血,泄利不止,為難治者方:
麻黃 知母 萎蕤亦作菖蒲 黃苓各三兩 升麻 芍藥 當歸 乾薑 石膏 茯苓 白术 桂心 甘草 麥門冬各二兩
右十四味,□咀,以水一斗,先煮麻黃,減二升,去上沫,內諸藥,煮取三升。分服一升,微取汗,愈。
治溫毒及傷寒內虛,外熱攻胃,下黃赤汁及爛肉汁,赤滯下,伏氣腹痛,諸熱毒方:
梔子二七枚 豉一升 薤白一握
右三味,以水四升,先煮梔子、薤白令熟,次內豉,煮取二升半。分三服,頻服取瘥。
治病後虛腫方:
豉五升 醇酒一斗
右二味,煮三沸,及熱頓服。不耐酒者,隨性,覆取汗。
治汗不止方:
地黃三斤切,以水一斗,煮取三升,分作三服。
又方:
白术葉作飲飲之。
又方:
白术方寸匕,以飲服之。
治卒得汗不止方:
以溫酒服牛羊脂,愈。
又方:
服屎#10亦止。
治盜汗及汗無時方:
以韭根四十九枚,水二升,煮一升,頓服之為度。
又方:
豉一升,以酒二升,漬三日服,不瘥,更合服,不過三劑即止。
又方:
死人席緣燒灰煮汁,洗身瘥。
止汗方:
杜仲 牡蠣各等分
右二味,治下篩,臨夜臥以水服五錢匕。
又方:
牡蠣 雷丸 麻黃根各三兩 乾薑 甘草各一兩 米粉二升
右六味,治下篩,隨汗處粉之。
牡蠣散,治臥即盜汗,風虛頭痛方:
牡蠣 白术 防風各三兩
右三味,治下篩。酒服方寸匕,日二。止汗無出此方,一切泄汗服之,三日皆愈。
孫真人備急千金要方卷之三十二竟
#1二隻:影宋刻本作『一隻』。
#2不別:影宋刻本作『小別』。
#3丹疹毒熱赤腫赤痛:影宋刻本作『丹疹毒腫及眼赤痛』。
#4白木:影宋刻本作『白斂』。
#5各一兩:影宋刻本作『各二兩』。
#6分:原脫,據影宋刻本補。
#7二兩半:影宋刻本作『一兩半』。
#8二:影宋刻本作『三』。
#9禹餘根湯:影宋刻本作『赤石脂禹餘粮湯』。
#10屎:影宋刻本作『尿』。
孫真人備急千金要方卷之三十三
宋朝奉郎守太常少卿充秘閣校理林億等校正
傷寒方
勞復第二論 食忌 方
論曰:凡熱病新瘥,及大病之後,食豬肉及羊血、肥魚、油膩等,必當大下利,醫所不能治也,必至於死。若食餅餌、粢黍、飴哺、膾炙、棗栗諸果物脯脩,及堅實難消之物,胃氣尚虛弱,不能消化,必更結熱,適以藥下之,則胃氣虛冷,大利難禁,不下之必死,下之復危,皆難救也。熱病及大病之後,多坐此死,不可不慎也。
病新瘥後,但得食糜粥,寧少食令饑,慎勿飽,不得他有所食,雖思之,勿與之也。引日轉久,可漸食羊肉白糜,若羹汁、雉兔、鹿肉,不可食豬狗肉也。
新瘥後,當靜臥,慎勿早起梳頭洗面,非但體勞,亦不可多言語,用心使意勞煩,凡此皆令人勞復。故督郵顧子獻得病已瘥未健,詣華旉視脈曰:雖瘥尚虛,未得復,陽氣不足,慎勿勞事,餘勞尚可,女勞則死,當吐舌數寸。其婦聞其夫瘥,從百餘里來省之,經宿交接,中間三日,發熱口噤,臨死舌出數寸而死。病新瘥未滿百日,氣力未平復,而以房室者,略無不死。有士蓋正者,疾愈後六十日,己能行射獵,以房室即吐涎而死。及熱病房室,名為陰陽易之病,皆難治,多死。近者有一士大夫,小得傷寒,瘥已十餘日,能乘馬行來,自謂平復,以房室即小腹急痛,手足拘攣而死。
時病瘥後未滿五日,食一切肉麵者,病更發大困。
時病瘥後新起,飲酒及韭菜,病更發。
時病新瘥,食生魚酢,下利必不止。
時病新瘥食生菜,令顏色終身不平復。
時病新汗解,飲冷水者,損心胞,令人虛,補乃不復。
時病新瘥,食生棗及羊肉者,必膈上作熱蒸。
時病新瘧,食犬羊等肉者,必作骨中蒸熱。
時病新瘥,食魚肉與瓜、生菜,令人身熱。一本作腫。
時病新瘥,食蒜膾者,病發必致大困。
黃龍湯,治傷寒瘥後,更頭痛壯熱煩悶方。仲景名小柴胡湯方。
柴胡半斤#1 半夏半升 黃苓三兩 人參 甘草各二兩 生薑四兩 大棗十二枚
右七味,□咀,以水一斗,煮取五升,去滓。服五合,日三。不嘔而渴者,去半夏加栝蔞根四兩。
補大病後不足,虛勞方:萬病虛勞同用。
取七歲已下、五歲已上黃牛新生者乳一升,以水四升,煎取一升。如人體溫,稍稍飲之,不得過多,十日服不絕為佳。
治傷寒溫病後勞復,或食、或飲、或動作方:
梔子仁三七枚 石膏五兩 香豉一升 鼠屎尖頭大者二十枚
右四味,□咀,以水七升,煮取三升,分三服。
治病後勞復,或因洗手足,或梳頭,或食等勞復之方:
取洗手足汁飲一合,取頭中垢如棗核大,吞一枚。
枳實梔子湯,治大病已後勞復者方:
枳實三枚 梔子十四枚 豉一升,綿裹
右三味,□咀,以酢漿七升,先煎減三升,次內枳實、梔子,煮取二升;次內豉,煮五六沸,去滓。分再服,覆取汗。如有宿食者,內大黃如博棋子五六枚。
治病新瘥,遇美飲食,食過多,食復者方:
取所食餘燒為末,飲調服二錢匕,日以三服。
治新瘥早起,及食多勞復方:
豉五合鼠屎二十一枚,尖頭者
右二味,以水二升,煮取一升。盡服之,溫臥,令小汗愈。《崔氏》加梔子七枚,尤良。《肘後》有麻子仁,內一升,加水一升,亦可內枳實三枚,葱白一虎口。
治重病新瘥,早起勞及飲食多,致發欲死方:
燒鱉甲末,飲服方寸匕。
治食大飽不消,勞復脈實者方:
豉一升 鼠屎二+枚#2 梔子七枚 大黃三兩
右四味,□咀,以水六升,煮取二升。分三服,微取汗,應小鴨溏者止,不溏者復作。
治勞復垂死方:
暖湯三合,洗四五歲女子陰,取汁內口中服即愈。小男兒亦得。
麥門冬湯,治勞復,氣欲絕,起死人方:
麥門冬一兩 甘草二兩 京棗二+枚 竹葉切,一升
右四味,□咀,以水七升,煮粳米一升令熟,去米,內諸藥,煎取三升,分三服。不能服者,綿滴湯內口中,用之有效。
治食勞方:
麵#3二升,煮取汁服之。
又方:
杏仁五十枚,以酢二升,煎取一升,服之取汗。
又方:
燒人屎灰,水服方寸匕為度。
欲令病人不復方:
燒頭垢如梧桐子大,吞服之。
治傷寒瘥後一年,心下停水,不能食者方:
生地黃五斤 白术一斤 好麵二斤
右三味,合搗令相得,曝乾下篩。酒服方寸匕,日三,加至二匕。
論曰:婦人溫病雖瘥,未苦平復,血脈未和,尚有熱毒,而與之交接得病者,名為陰易#4之病。其人身體重,熱上衝胸,頭重不能舉,眼中生移一作膜來,四肢一云膝經拘急,小腹絞痛,手足拳,皆即死。其亦有不即死者,病苦小腹裹急,熱上衝胸,頭重不欲舉,百節解離,經脈緩弱,血氣虛,骨髓竭,便噓噓吸吸,氣力轉少,著床不能動搖,起止仰人,或引歲月方死。醫者張苗說:有婢得病,痠後數日#5,有六人犯之,皆死。
治婦人得病易丈夫,丈夫得病亦易婦人方:
取女人中棍近隱處,燒服方寸匕,三日#6,小便即利,陰頭微腫,此為愈矣。女人病可取男,一如此法。
治交接勞復,陰卵腫縮,腹中絞痛,便欲死方:
取所交接婦人衣裳,以覆男子,立愈。